英领无忧网欢迎您 !

微信
手机版

公共关系七大意识-公共关系的概念有多层含义,其中包括

2024-06-27 19:06:33 来源 : 互联网 围观 :
公共关系七大意识-公共关系的概念有多层含义,其中包括

公共关系的概念有多层含义,其中包括

公共关系的概念有多层含义其中包括 选项: a、公共关系是一种状态 b、公共关系是一种活动 c、公共关系是一种职称 d、公共 关系是一门学科 e、公共关系是一种意识

公共关系评估主体包括

公共关系主体,是指具有公共关系意识的公共工作的承担者,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发动者。

公共关系包括,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社会组织实质主体,以及公共关系专门机构和公共关系工作人员实施主体。

公共关系主体,是有多种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包括公共关系意识、公共关系人员和公共关系管理。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团体,缺乏了这三个基本要素,都只能是潜在的公共关系主体,而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主体。所以,社会组织团体和公共关系主体是不可能够等同的。只有同时具有了这三个基本因素的社会组织团体,才能称得上是公共关系主体。

公共关系主体的特点,其特点有以下:

1、公共关系主体是由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2、公共关系主体和活动联系,是活动中的主要方面,具有活动的主动性。

3、公共关系主体是相对于活动对象而言的,而公关活动的对象也是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公共关系主体具有特殊性

如何理解公共关系中关系的内涵

定义  指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课程,适用于个人及任何组织.
  公共关系学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社会组织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运用传播、沟通媒介和手段,与其公众结成的利益一致的社会关系.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的公共关系理论和实务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实务,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需要.
编辑本段对象
  作为一个学科,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从总体上看,它必须包括所有的公共关系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处理其各类公众的关系的行为,它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三大方面,即公共关系学研究的三个具体对象:
  一、是作为社会组织管理职能的公众关系的现象和规律.
  二、是作为社会组织与其公众间的信息传播活动的公共关系的现象和规律.
  三、是作为处理与各类具体公众的关系的公共关系的现象和规律.
编辑本段内容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九个方面:
  (2)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说明“公共关系的来龙去脉”);
  (4)公众对象分析(说明“与谁开展公关活动”);
  (8)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制约;
  (9)公共关系在应用和研究的国情和特色.
编辑本段意义
  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认识:
  (1)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对外开放需要加强与外部世界的通,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了解世界,一方面向世界传播自己;对外开放使形象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树立公关意识和加强公关管理;对外开放需要按国际惯例办事,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即,学习和运用公共关系有利于完善和规范组织的行为.
  (2)适应的需要,促进了横向联系的发展,使组织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给组织的关系状态(社会关系和)和行为带来了新的变化,因此需要应用公共关系加强组织的社会沟通和社会协调.
  (3)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激烈和市场竞争关系,企业组织需要运用公共关系来拓展合作关系,加强竞争能力,树立组织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沟通方法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大众传播的发展使公众的作用日益增强,从而使组织形象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运用公关手段来了解,引导,改善组织的生存、发展环境.
  (5)适应社会稳定的需要.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需要加强社会的公共关系工作,增强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增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了解、理解、信任和合作,形成和谐的社会气氛.
  发展具有特色的公共关系学,是公共关系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新课题.要回答这个课题,就必须深入研究的国情,研究公共关系实践暴露出来的特殊问题,分析公共关系实践的环境和条件,努力总结经验,概括规律,再指导实践.
  研究”国情“,是发展有特色的公共关系学的先决前提.这里仅就公共关系成长所需的条件角度去分析”国情“.从文化心态来看,一般认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了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帮本,平均平等及重情轻理等诸多方面,分析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可以看出文化对公共在传播或正或负的种种影响.再从经济上看,迄今为止的经济仍未达到充分的市场经济水平,而是计划经济,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混杂的结合体,最后一方面,则是在世界经济的冲击下,在开放浪潮中所涌现出来的市场经济.它在大陆的发展既不充分,也不平衡.这是造成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先后快慢不一的主要原因.最后从管理体制上看,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仍是管理体制的一大弊端,尤其突出的是,我国现有的一统,媒介垄断,极少民办报刊,其结果必然是媒介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传播体制僵化,沟通渠道单一,和的社会作用不强.这将大大影响公关的社会效果.
  尽管公共关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我国的政治化,经济市场化与社会信息化等方面还有相当多不完善,不发达之处,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的深入,政治化的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公共关系的蓬勃发展是不可避免并不可阻挡的,公共关系化有着令人鼓舞的辉煌前景的.

公共意识重要性

公共意识最初指的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公共精神,关心公共事务,不仅仅是关注自己的那点私利。

古希腊雅典时候的公民就有此精神,后来由于对政治和人性的幽暗意识,公共意识消退。但是后来公共意识又开始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力量越来越强大的今天,公共意识对于和公民个人利益的维护十分重要。

公共意识引入管理学指的是企业等不仅仅关注自己的盈利,还要考虑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注,企业产品服务对社会的影响。也即企业公民道德。

公共意识不是指单纯的为企业化解危机,为企业遮掩,更需要有公共意识,以社会公益为主。只有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公关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否则只会出现三鹿那样的丑事~

公共关系工作人员的基本素养是如何形成的

1.良好的公关品质对于公关的实质,英国公共关系学会曾给予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公共关系的实施是一种积极的、有目的的、持久的努力,以期建立及维护一个机构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这就要求公关人员必须具备实事求是、遵纪守法、诚实可信的职业道德。由此,才能在公关行为中获得良好的信任度、支持度。相反,惟利是图,以欺诈及性手段追求工作业绩积累的行为,只能使所代表的企业在公众心目中信誉扫地。在公关界流行一句话:“以人品看产品。”

2.出色的沟通能力公关业本来就是沟通行业,包括向、媒体、公众宣传企业的目标、方针、政策、产品形象。这就要求出任公关角色的人员要有良好的协调、表达能力。

3.丰富的知识素养作为企业的代言人,宣传产品、介绍企业,就要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面对五湖四海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公关对象,又需要对诸如民俗、礼仪、外交政策等社会学知识有一定的掌握,由此,才能形成比较全面的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满足“行销适路”的公关需要。

4.强烈的公关意识一个合格的公关人员,必须具备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主动的公关意识,“行动即公关”。一方面强调言行的自控,它代表所在企业的文化和形象,影响公众对企业的态度、印象和评价。另一方面,要时刻有职业的自觉敏感,把握每一个可以公关的时机和对象,是公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是把握公关实质的表现。

5.百折不挠的个性成功的公关常常是长期作用的结果,要实现公关目的,就需要有一种持久的。能够面对可能出现的曲折挫折,有百折不挠的坚持和耐力。同时,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信息,要做到保持热情和创新。

公共事业管理具体是什么

公共管理是近几年兴起的热门学科,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 其目的是为部门及非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公共管理培养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着重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管理理论、公共经济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

管理、经营、策划、调研、交际等能力

,能在公共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从事文教管理、管理规划、政策研究与分析、外事交流、宣传策划、机关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政策咨询、高级文秘等工作。

专业优势优势在于

公共意识、问题洞察、合作分析、创新解决等能力的培养

。主要让学生通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调查方法、大数据分析技术、政治学概论、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分析、应用统计、经济学导论、项目评估、公共组织绩效管理、数据科学专题等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等课程的学习,应能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要求学生掌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方法

,了解、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工作的实际情况及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方法;能够围绕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各种问题进行基本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具备良好的公共管理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了解国际各类公共事业运行的一般规律,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

就业前景与方向:

在国内:

公共事业是除公共行政部门和工商部门之外的一大类社会组织,据统计,共有公共事业岗位135.6万个,同时还有大量的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市场经济和的深入,事业单位的管理不断向专业化与职业化转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在文化艺术、教育科研、宣传、环保、社区、社会保险、社会保障、社会卫生事业、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公共事业部门和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综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到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等广阔的领域就业。近五年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就业率、升学率和平均月收入专业相关度等指标在全省同专业中处于最高水平。读研和出国深造也是近几年本专业学生热衷的去向,本专业的学科实力能够为学生的进一步上升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和平台支撑。

在美国:公共管理

主要就业方向是机构、NGO(非盈利组织)、智囊团体和咨询公司。美国公共管理硕士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半个世纪之久,就业市场已经比较成熟。而国内关于这类专业的需求也在开始增加,因此国内公共管理硕士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可以说决不亚于MBA。在一些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硕士与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已构成文科类职业学位教育的三大支柱。

公共管理课程设置:

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理论性课程、专业实验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通过理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来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管理学原理、社会学概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地方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方法、应用统计、统计软件应用、数据科学导论、公文写作与处理、城市数字化管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城市社区治理、项目评估、公共服务导论等。

主要实习实践:社会调查、和企事业单位实习等。一般在第4个学期的暑假安排社会调查,时间为1-2周,在第6个学期暑假安排专业实习,时间为8周左右。


以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有问题,可以留言交流!

什么是公共意识

公共意识是公共管理上面的东西也是政治学上面的东西,但是现在也扩展到了管理学等方面。公共意识最初指的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公共精神,关心公共事务,不仅仅是关注自己的那点私利。

古希腊雅典时候的公民就有此精神,后来由于对政治和人性的幽暗意识,公共意识消退。

但是后来公共意识又开始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力量越来越强大的今天,公共意识对于和公民个人利益的维护十分重要。

公共意识引入管理学指的是企业等不仅仅关注自己的盈利,还要考虑到企业对员工的关注,企业产品服务对社会的影响。也即企业公民道德。

公关意识不是指单纯的为企业化解危机,为企业遮掩,更需要有公共意识,以社会公益为主。

只有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公关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否则只会出现三鹿那样的丑事~

谁能简短的谈谈对公共关系这一学科的认识与

答:公共关系学指的是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公共关系学是对公共关系存在状态和实践活动的意识反映,是研究公共关系活动的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也就是说,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学研究的对象,公共关系学是以公共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在性质上的特征就在于综合性。

公共关系学心理效应有哪些

公共关系心理学,是研究公共关系的主客体及其在沟通、互动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整个心理科学体系中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公共关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研究公众心理的基本特征与一般倾向,包括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如性别角色心理特征、年龄角色心理特征、职业角色心理特征等);公众的社会认知、社会感情、社会态度、利他行为、侵犯行为等内容。

2、研究公众心理变化的基本动因,包括公众的需要、动机、价值观等内容。

3、研究公众的心理效应,包括几种常见的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移情效应等)、影响公众心理效应的因素(如公众的自我意识、刻板印象、地缘心理、民族心理、时尚心理等)等内容。

4、研究对公众心理的认知,包括对不同类型公众的认知(如对内部公众、社区公众、公众、消费者公众、媒介公众等的认知)、认知公众心理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心理换位法、参与实践法、调查统计法等)等内容

公共关系的最大原则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

公共关系是一门学科,任何组织在策划和实施公共关系活动时,必须遵循共同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一)坚持真实性原则的意义


真实性原则是指组织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必须建立在组织良好行为和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向公众如实传递有关组织的信息,同时向组织决策者如实传递有关公众的信息。


公共关系是建立信誉、塑造形象的艺术,但它又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或宣传的技术,而是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公共关系不能"制造",只能"塑造"良好的形象,这种塑造所用的材料就是事实。所以说,真实是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公共关系人员的根本的道德要求,是公共关系的生命。隐瞒、歪曲、推诿是公共关系的大敌,坦诚、亲切、负责的态度是公共关系成功的要决。


信息是组织决策的依据,是组织经营等活动有秩序进行的手段,是搞好组织管理的基础。 正因为信息如此重要, 所以失真的信息给组织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失真的信息会造成对组织真实形象的错误估量,会使组织目标决策走向歧途。


公共关系为组织树立信誉的大部分工作是信息传递工作。公共关系传递信息的首要原则是真实可信,绝对不能有任何虚假,如果公共关系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受到怀疑,那么公共关系工作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一败涂地。公共关系传递信息是双向的,即把组织外部信息向组织内部输入和把组织内部的信息向外部输出。


如实地输入外部的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里有思想方法问题,也有职业道德问题。信息不是外部现象的罗列。对组织有用的信息应是在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加以整理分析,才是比较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的信息。因此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有个思想方法问题。反馈信息时,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公正而不主观。


公共关系如实地输入信息很重要,如实地输出信息更重要。真实与信誉相通,真实是取信于民的资本。真实性受到怀疑,组织的声誉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害。有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说的就是这样的哲理。近年来在经济生活中,一些企业对外宣传不实事求是,传递掺假失实消息,屡有所闻,甚至还有做虚假广告的。


(二)违反真实性原则的危害


宣传的真实性,这是公共关系的生命。在公共关系发展史上,巴纳姆愚弄公众的报刊活动是一种很不光彩的活动。巴纳姆是作为反面典型而载入公共关系史册的。艾维李是第一个提出说真话的人,他认为一个组织要获得好的声誉,必须把真实情况告诉公众,即使真情暴露,对组织不利,也不能掩饰,而应调整组织的行为,公共关系是同说真话联系在一起的。以艾维李提出说真话起,公共关系才真正成为一种科学和艺术。


(三)如何坚持真实性原则


坚持对外宣传的实事求是原则,要求在宣传中既做到真实、客观,又要全面、公正。不全面的宣传,也是一种不真实,全面就是既报喜也报忧。


真实性的宣传,还有个特别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企业有过失时,要敢于承认缺点和不足,这是一个企业自信心的表现,也是取得公众谅解的基础。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有些企业不愿老实承认错误,而是企图把过失掩盖起来,或找借口推托,或是隐瞒以图蒙混,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最愚蠢的。千金买名,万金买誉,利润可创,信誉难得。企业要自尊自爱,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去赢得良好的声誉。企业公共关系一定要明这个道理并刻意追求。在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的基础上,辅以实事求是的公共关系,让人感到名实相符,企业的信誉就很快树立起来。


二、平等互惠原则


(一)平等互惠原则的意义


社会组织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中,要注意信守平等互惠原则。平等互惠原则是指公关活动要兼顾组织与公众的双方利益,在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互利互惠。


公共关系活动必须遵守平等互惠的原则,不能单纯追求组织单方面的利益。只有在公众也同样受惠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公众的支持和合作。事实上,任何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要得到维护和发展,都必须对双方有利。公共关系强调主体和客体的平等权利和义务,尊重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各自独立的利益,谋求本组织利益与相关公众利益的平衡协调并促成组织运作与环境达成自动平衡。公共关系必须信守组织与自己的公众对象共同发展、平等相处、互利互惠、共存共荣的坚定信念。公共关系必须以公众为本,一个失去了公众的组织也就丧失了生存的环境。为了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有时可能要求组织对眼前利益作出必要的"牺牲"。从长远来说,这是对组织生存环境的维护,属于组织的公共关系投资,是形象建设的要求。所以,组织在与公众交往沟通的过程,应从公众利益出发,真诚地对待公众,设身处地为公众着想,以公正平等的态度为人处世。


对工商企业来说,平等互惠是与物质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公共关系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取利润。为此就要生产、经营对他人有用的商品。商品生产者不能随心所欲地"赚钱",它要受等价交换原则的支配。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的公共关系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既有互助的道德人情的联系,又有讨价还价的交换关系,不讲互利是建立不起科学的公共关系的。在我国,企业与公众的关系,特别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种互助合作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企业又是相对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企业与公众之间,特别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要通过物质利益来维系的。不讲互利是建立不起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的。


平等互利,就是既讲"利己",又讲"利他"。公共关系并不是一味地讲"利他",也要讲"利己"(局部利益),但"利己"不是利己主义。公共关系是在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让别人先得益,最后对自己也有利。


(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平等互惠原则不能片面地理解为简单对等的原则,平等互惠原则的基点,就是要把公众利益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把能否满足公众利益作为衡量公关效果的重要尺度。任何组织都要对公众与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即对由组织行为引起的特殊社会群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就是要为解决人们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而分担责任。这就要组织把自身的运行建立在满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关心由组织行为引起的问题以及由此设计的公众利益。满足公众利益和要求,关心社会问题,有时会牺牲组织的眼前利益,但从长远看,这是对组织生存环境的维护,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的公关投资。


三、整体一致原则


(一)整体一致原则的意义


整体一致原则是指社会组织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 要站在 "社会"的高度,对由活动可能产生的对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等几方面的影响综合起来统一考虑,使诸方面均符合公众的长期利益和根本利益。这种力求使诸因素效益一致的思想和作法我们称其为整体一致原则。


一个组织所从事的活动,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一个企业为例,企业在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同时,对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道德和生态等方面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要进行全面的权衡。不仅要从企业本身而且要从社会角度来评价其经济效益。如有的商业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竟然经销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虽然企业经济效益可观,但其社会效益是十分低下的。有的生产企业只顾生产,而对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不认真处理,以致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甚至影响厂区附近农作物的生长、污水污染了河流,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这些作法只考虑本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违反了公共关系的整体一致性原则,社会蒙受损失,最终企业也必将吞下自己酿成的苦果。


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认识到坚持社会整体效益的重要性,主动贯彻整体一致思想,严格按整体一致原则办事,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整体一致原则包含的内容


1.社会经济效益


一个社会组织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很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得到社会的信赖和支持。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为了确保其获得合理的利润就必须为社会提品与服务。没有为社会提品和服务,企业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取得利润。没有取得利润,企业就不能继续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甚至连自身的生存也受到威胁。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迫求利润,讲求经济效益。既要讲自身的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必须做到出色地完成任务,包括既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同时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完成这两项任务就是为整体效益做贡献。就商业企业来说,为顾客提供品种齐全、质量优良的商品,这在多数企业都能做到,但在对顾客的服务方面,各企业之间的层次都不尽一致,有些商店服务项目多,急顾客之所急,除了传统的送货上门,登门维修以外,不断增加新的便民利民服务项目,深受顾客好评;而有些商店服务上没有创新,甚至连起码的柜台服务和售后服务都做不好,消费者投诉率居高不下。这就反映了不同企业之间在坚持整体一致原则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企业提供税利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是扩大社会再生产的物质条件。企业要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为国家多提供税利。但有些企业借口有自,钻国家政策的空子,至采取非法手段偷税漏税,通过想消费者转嫁负担和损害社会利益来增加企业的利润。这种盲目地追求企业短期经济利益,置社会整体利益于不顾的行为,同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很不相称的。


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必须自觉地置于社会利益的控制和监督之下。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是一致的。但社会经济效益又不是简单地等于各企业的经济效益之和。 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行为, 并不总是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当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当服从大局,这是社会主义企业讲求经济效益的性质和特点。


2.社会生态效益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的良性运行离不开周围的良好环境。但企业在经营中如果不注意,就可能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如有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强烈噪音影响附近居民生活,有的商业企业为了招徕顾客把音箱放到店门口,每天不停地大声播放音乐或叫卖呼喊声,这些都属于环境污染,至于由于某些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气或粉尘,使周围居民深受其害的事例更是时有发生,这既污染了环境,也破坏了生态平衡。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充分考虑社会生态效益。


3.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还是个社会成员。它不仅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而且还以它的经营作风、产品设计装潢、职工的精神面貌等对社会精神文明生产促进或者削弱甚至破坏的作用。所以企业的整体效益还要包括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具体地说,企业生产什么产品、不生产什么产品,不仅要看能否给企业带来利润,而且要看是否有利于身心健康。


四、全员公关原则


(一)全员公关原则的意义


全员公关原则是指一个组织公关工作的开展,不仅要依靠专职公关机构和公关人员的不懈努力,而且有赖于组织由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配合,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都注意树立公共关系观念,都要关注并参与公共关系工作,都要为公共关系工作做出贡献。


1.只有全员公关,才能建立和维持组织的良好的公关状态


组织形象是通过组织所有人员的集体行为表现出来的,是组织内个人形象的总和。每一个成员与外界发生联系时,其个人形象直接体现组织的整体形象和风貌。因此组织的每位员工在对外交往时都必须注意自己的形象,从而维护甚至扩展组织的形象。


2.对组织负责和对公众负责这是每个员工的神圣职责


公共关系必须以公众利益为基准点,每个组织的成员在对本组织负责的同时,要对公众和社会负责。这一点对组织的全体成员,上至领导下至员工,概莫能外。决不能认为组织公共关系状态如何只是公关人员的事。没有组织各位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关宣传只是空中楼阁。因此,强烈的公关意识必须渗透到每位员工的思想之中。


3.全员公关原则的确立,也是由我国组织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全员公关既是员工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员工应有的权力。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其责任是管理组织的无形资产--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员公关是社会主义组织管理在公关这一特殊管理上的体现。


(二)贯彻全员公关原则的具体要求


1.全员公关必须体现在组织最高领导层的行为上


在公关中流传着一句话:"公共关系的动力来自上层"。公关要获得真正动力和效果,必须得到最高领导层的支持。因为公关活动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渗透于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必须从全局和战略角度加以协调管理。没有领导层的关心和支持,公关活动就难以成功。


组织最高领导层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和行动支持公关工作,包括由最高领导层成员亲自指挥公关工作,经常督促、检查公关机构和人员工作情况,从制定组织政策、方针、计划及其贯彻实施充分考虑公关因素,把组织目标与公关工作联系起来。


2.全员公关必须依靠全体组织成员的配合


建树组织形象,依靠全体员工的工作和努力。全体员工的工作都必须与公关工作相结合,团结协作,自觉代表组织向外界传播宣传组织形象,并注意收集有关本组织的信息,提供给公关部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支持、配合公关工作。实践证明公关工作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就获得最可靠的保证,失去广大员工的支持就失去了生命力。


3.全员公关要求组织的公关工作具有整体协调性


要使组织全体成员形成合力推动公关工作,就必须使公关工作本身具有整体协调性。要用系统的观点来安排组织的公关活动,把公关作为一个系统,尽可能地提高公关系统的功能,既要改善单个要素,更要改善整个公关系统的结构,以产生整体效应。


公关整体协调性要求公关机构内部人、财、物的最佳组合;公关机构与其他人员的严密配合,协同一致。


4.全员公关要求在组织内部形成浓厚的公共关系观念


要使组织的全体成员懂得组织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资产,良好的组织形象能使一个组织的资产增值,恶劣的组织形象会导致一个组织有形资产的贬值。在组织内部培植浓厚的公共关系观念是全员公关的基础。

相关文章

标签列表